小蒜炒撈飯
仲春時分的小蒜長勢很旺,山坡田野處處可見。這種時令作物在烹調炒菜時大有作為,不僅能調動起你的味蕾,而且還能勾起你兒時的回憶。
小時候,春季很難吃到時令蔬菜,頂多吃上個地皮菜、香椿、槐花或灰菜等。這些野生植物采摘時比較難,就算槐花好摘,也得上樹拿鐮刀鉤。小蒜就不同了,它遍地都是,既能烹調,也能炒飯,很是方便。
那時,母親和大嬸大娘們鋤完麥苗,臨近中午,就地拔些小蒜放入籮筐或飯桶里,摘幾朵桃花,哼著小曲兒,在清凌凌的河水中洗把臉,順便將小蒜洗凈,準備回家炒撈飯。你看那遍地的小蒜,細長的葉子,綠綠的,壯壯的,地棱邊,山坡下,野草中,自由生長,享受春光。在大嬸大娘的垂青下,攬入掌內,歡天喜地地從散發著春天泥土氣息的土壤中跳躍出來,那圓溜溜、白嫩嫩、長著白胡須的小蒜根(老家人稱之為小蒜疙瘩兒)在眼前晃動著,抖擻著身上的泥土,在春光中盡顯自己的風味——那特有的蒜香味。這種大自然的原味,讓你盡情享受春光的沐浴和生活的美好!
回到家,母親用火柱將爐火中的煤塊兒打開,通透,再從灶臺下的小火爐口用火柱左右搖晃幾下,爐灰卸下,火苗順勢而上。只見她將盛好水的鐵鍋蹲到火上,待水快開時,將一碗小米下到鍋里。我知道,今天中午要吃小蒜炒撈飯了。按照老家的習俗,將小米燜成較硬的大米飯狀,稱之為小米撈飯。如果要炒小米,還得將小米燜得水分少些,炒飯時小米呈一粒粒狀,這樣炒出來的小米飯才稱之為炒撈飯。在煮米飯的同時,母親已將洗凈的小蒜在菜板上切成段狀。這時,鍋里的小米已經翻滾起來,大約十來分鐘后,母親端下鍋,將小米用笊籬撈出來,放進另一個鍋里。剩下的湯水還有少許米粒,要在火上熬一小會兒,作為米湯,以便原湯化原食。然后,取出一個鐵片壓在火爐中,將旺盛的火苗壓住,再將盛著瀝水后的小米的鍋蹲到火上,借助小火的溫度繼續將小米燜上十多分鐘。這樣悶出來的小米既香又散,非常適合炒米飯。
小米燜好后,母親從柜子里取出炒菜鐵鍋,蹲在火上,將鐵片用火鉗夾出移開,在鍋中放上兩勺豆油。隨著油溫的不斷攀升,油煙直冒,母親趕緊將切好的小蒜放進油鍋里,“噼里啪啦”的響聲夾帶著烹飪起的香味瞬間彌漫廚房。待小蒜快變色時,撒點鹽,直接將燜好的小米倒入鍋中,用鐵鏟不停地翻炒,邊炒邊嘗味,根據口感適當放鹽。松散的小米在鍋鏟的作用下,上下翻滾,與嫩綠嫩白嫩黃的小蒜相互兼容,彼此擁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孕育出來的香味沁入鼻腔,口水也會爭著出來體會。炒好的撈飯下火后,母親讓我搗蒜。這可是我的強項。我迅速撥下蒜皮,放進鹽罐,放鹽少許,左手扶穩鹽罐,盡量覆蓋住鹽罐口,防止蒜瓣蹦出,右手拿起木質搗蒜杵開始搗蒜。在母親的指導下,我先將蒜瓣擠開擠碎,再緩緩用力搗蒜,不一會工夫,蒜泥搗好了。拿起醋瓶倒入半小碗醋,用搗蒜杵均勻攪拌,再淋幾滴香油,純正的蒜醋香味頃刻間飄滿屋子。
母親麻利地將炒撈飯一碗碗盛上,放入一小勺酸醋,一家老小端著碗在大院里和鄰居們有說有笑地享受著美妙的農家午餐時光,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