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二黃:古老劇種重煥生機
鳴鳳劇團正在上演經典劇目《打金枝》
演員在舞臺候場
□本報記者 杜艾戎
5月20日下午,城區開發區街道辦事處郝匠社區,一個臨時搭起的舞臺上,鳴鳳劇團正在上演經典劇目《打金枝》,臺上演員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盡顯功力;臺下戲迷如癡如醉,不時傳來陣陣喝彩……是什么,讓一個瀕危的劇團迸發活力?讓一個古老的劇種重煥生機?
一群人,大家共同努力
“我自小喜歡唱戲,一輩子與戲結緣,只要群眾喜歡,我愿意永遠唱下去!”楊海蘭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上黨二黃的傳承人,2022年6月被返聘為鳴鳳劇團團長后,帶領團里60多名演員抓緊恢復劇目、排練演出,自年初至4月底,已累計在全市各鄉鎮(社區)上演《二進宮》、《秦香蓮》、《法門寺》等經典劇目200多場。
上黨二黃是一個獨立的戲曲劇種,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現,擁有“昆梆羅卷黃”五種音腔,集“唱念做打步”于一體,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85年,晉城縣改市后,上黨二黃劇團歸屬城區,改名鳴鳳劇團,有編制、吃“商品糧”。2011年,國有文藝院團改制后,鳴鳳劇團像許多基層劇團一樣,需要走向市場“討”飯吃,后因多種原因,劇團瀕臨倒閉,演員們有的轉行、有的跳槽至其他劇團。
“戲曲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是傳承傳統文化與主流價值觀的有效方式,更是百余年來與當地群眾生活融為一體的精神文化食糧?!背菂^文旅局負責人表示,為了振興傳統劇目,2022年,區政府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為鳴鳳劇團注入了60萬元啟動資金,既為拯救這一瀕臨倒閉的院團,更為傳承創新這一獨具特色的劇種。
在舞臺后場記者看到,演員們正在扮相,《打金枝》劇目主角“郭曖”已穿戴完畢,正在調試胸麥?!盁o線胸麥是新行頭,能快速找到自己發聲的位置?!薄肮鶗帷边呎眍^盔邊說。
據了解,郭曖的扮演者李巖今天是應郝匠社區邀請友情出演。今年35歲的李巖14歲進藝校學戲,練有“童子功”,2000年招入到城區鳴鳳劇團,主要擔演小生、須生等一些俊相角色。2016年劇團的市場空間不斷壓減,因無戲可演跳槽到長治劇團。
“我們這些戲曲人,都是因為喜歡、因為熱愛才堅守舞臺的,只要大幕拉開,鑼鼓敲響,那真是戲比天大!”李巖頗有感觸。他說,鳴鳳劇團是他學習成長的第一站,很多年前,迫于生計離開劇團時,內心非常疼痛,今天,看到鳴鳳劇團重振旗鼓再出發,感到非常欣慰,特來友情助演。
“小鑼一響,黃金萬兩!”一旁,鳴鳳劇團第一副團長王樹霞打趣地說。在王樹霞看來,戲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唱戲就是演員登上舞臺,通過扮相、說唱、表演、字幕等方式給群眾講故事、傳遞正能量,它源于生活、忠于生活,重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
“鳴鳳劇團一班人馬重新聚到一起,就是要從頭再來,只要大家齊努力,上黨二黃肯定行!“楊海蘭滿懷信心。她說,上黨二黃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鳴鳳劇團將通過演出和觀眾建立緊密聯系,創造更多市場需求。
文化瑰寶,在受眾土壤中生長
“戲曲是方言的延伸,是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往往與特定的地域文化、歷史和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包羅當地的風土人情,折射人們的生活狀態。比如鏗鏘奔放的河南豫劇,高亢遏云的西北秦腔,清麗婉約的浙江越劇,高亢激越的上黨梆子……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蘊含眾多文化密碼?!鼻安痪?,“戲聚高平·擂響中華”中國梆子大會上,主持人白燕升這樣說。
那么,綿延200多年的上黨二黃,究竟有何文化特質?
“傳說清同治、光緒年間,上黨梆子劇團逃荒在外時,把梆子戲帶出去,把二黃戲換回來了!”鳴鳳劇團老生演員樊小胖出生于梨園世家,今年整60歲,一輩子以唱戲為生。
樊小胖說,1958年晉城修繕青蓮寺時,發現青蓮寺佛殿兩壁上寫有清嘉慶四年、十五年、二十四年及道光十一年,先后四個戲班共演出六十八出戲的劇名,每個班都有皮黃劇目,如《沙陀國》、《二進宮》、《蔡府》等。1979年,晉城縣成立了“上黨二黃劇團”,上黨二黃開始從上黨梆子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戲曲劇種。
有學者認為,上黨地區古來就是一個神廟很多,神祀活動極為頻繁的地區。長期的神祀活動中,人們不斷實踐、總結完善,創造了上黨戲曲這一文化。再則,上黨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過許多戰爭,每次戰爭的發生,或擂鼓助陣,或鳴金收兵,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上黨地區民間音樂的形成與豐富。后來,上黨二黃吸收了南北二路的戲曲聲腔元素,并由當地民間藝人對之進行了“音隨地改”和“方音融腔”的變化之后,才在清乾隆初年最終形成了既有北方梆子高亢激越的“北音”之骨,又有南方音樂婉轉悠揚的“南音”之皮肉。
“上百出二黃劇目中,有近30出朝代大戲,主題是家國敘事,都在宣揚抑惡揚善的正義之舉,非常符合上黨人‘其俗悲歌慷慨面省氣節’(《澤州府志·風俗》)的人文精神?!兵Q鳳劇團青年演員李兵東對上黨二黃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團里,李兵樂除演出外,主要負責“戲劇進校園”工作,厚植戲曲文化土壤,今年,鳴鳳劇團已走進鳳陽小學、古礦小學、頤翠中小學等學校宣傳表演上黨二黃近20場。
傳承創新,需要全民接力
“學唱戲是個苦活兒,需要從小開始訓練形體、練習發聲,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喜歡很難堅持下來?!睏詈Lm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一招半式帶出萬馬千軍才行。
自2022年6月重新組建以來,鳴鳳劇團全班人馬加班加點排練劇目,“服化道”也在城區政府資金幫扶下全部進行了更新,現已重排演了十幾部劇目,非常受戲迷觀眾歡迎。
2023年1月27日至2月2日,鳴鳳劇團在南大街首次舉辦了“二黃破曉·鳴鳳報春”文化惠民戲曲展演,《秦香蓮》、《雁門關》、《金水橋》等經典劇目輪番上演,戲迷朋友大呼過癮。
“誰說年輕人不愛看戲?那要看有沒有氛圍,有沒有接觸的機會?”剛剛30出頭的劉小敏是我市某酒店的服務員,也是上黨戲迷協會的資深會員。在劉小敏看來,戲曲猶如一個包漿的“老物件”,歷久彌新、意味深長。
“傳統戲曲要好看,才能有更多觀眾;有了更多觀眾,才會需要更多優秀的演員;市場需求有了,演員的生活和待遇自然也就有保障了?!睉蚯绾蝹鞒袆撔?,楊海蘭有自己的邏輯。她說,2023年,鳴鳳劇團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幫扶下,爭取到了69萬元的國家非遺經費,等10月份裝箱停演后,他們會集中精力排演新劇目《佘楊緣》,讓上黨二黃這個劇種劇目常創常新,更為群眾喜愛和接受。
“眼下,我們的臺口排得滿滿當當?!狈∨终f,有戲可演比什么都強,再也不用上訪、告狀、討要工資了。
但是,與國內很多地方戲曲一樣,發展過程中,上黨二黃也存在傳承難題。比如,鳴鳳劇團60多名演員的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后繼乏人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境。
對此,城區文旅局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尊重戲曲藝術規律,根據劇團的發展情況不斷為其助力,鼓勵鳴鳳劇團在加強戲曲人才培養的同時,還會開通引進優秀戲曲專業人才通道,讓戲曲后繼有人,形成梯級隊伍。
目前,上黨二黃已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括“送戲下鄉”和“戲劇進校園”兩大項目?!八蛻蛳锣l”文化惠民演出還列入了13710督辦項目,除傳統經典劇目外,復排的體現晉城文化、廉潔文化的劇目《七品清廉》、《廉吏于成龍》也非常受歡迎?!皯騽∵M校園”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他們將在此基礎上建立“非遺”育苗基地,平時教孩子們唱戲、排劇目,年終時組織匯報演出。
為促進劇團出人出戲,壯大演出隊伍,推動戲曲文化傳承創新,城區政府以創新社區文化發展新模式為主線,大力推進社區“五個一”文化載體的建立,在全區84個社區逐步開展“一個共建共享的社區品牌、一方文化傳承的共享空間、一處閱讀互融的分享平臺、一處文藝培訓的交流基地、一支特色鮮明的文化隊伍”等活動。
“只有喜愛,才會廣為接受,才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蓖鯓湎颊f,傳統戲曲還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走向線上走向民間。而且,線上表演可以無間隔地了解觀眾的反饋,及時吸納新鮮元素,使傳統融入現代。